开封市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小微企业在活跃市场、繁荣经济、财政贡献、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稳定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本课题组基于小微企业外部环境维度,开展了深入开封市百余家小微企业重点调研,同200多位小微企业主(河南大学MBA班学员)座谈,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9份)一系列调研活动。调研涉及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目的在于查找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终提出解决之法。
一、目前掣肘开封市小微企业发展因素
(一)小微企业自身患有“贫血症”
家族式企业是小微企业自身患有“贫血症”的本质根源。目前大多数小微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这种企业模式优点是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迅速做出重大决策,并凭借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亲缘这些社会资本迅速建立起信任关系,为企业经营节省成本。但这种模式*大弊端是排挤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导致管理能力、用人机制、制度化程度、创新能力等功能弱化,直接导致企业组织内部造血机能弱化。
任人唯亲用人机制排挤**人才。家族式企业注重亲缘治理企业,淡漠法律。公司高层领导一般都是家族成员,外来人员很难进入企业核心领导层。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客观需要更多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仅仅依靠家族内部成员是不能满足的,但是即使家族式企业引进了人才也存在被排挤和边缘化现象。人才是企业发展进步*重要的力量,任何企业如果不能建立起吸纳外部**人才和发挥其才能的环境,企业注定会走不多远。
管理绩效差。管理能力弱是绩效差的主因。(1)小微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雇主与雇员之间也只是雇佣关系,无任何感情因素,更谈不上企业文化;(2)在企业取得一定成就之后,管理者容易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置别人的意见于不顾,做出草率决定,给企业带来风险。
制度效应弱。家族式企业无法通过制度传递来保障企业个性的延续。管理者明知自己无能力管理好企业,也不愿意放弃权力。即便权利交接也总是选择自己的直系亲属;制度对于家族成员形同虚设。家族式企业夹杂着复杂的感情因素,直系亲属若违反制度,管理者很难对其做出和普通员工一样的处理,这样不仅会使普通员工心怀不满,也会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隐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生产凭经验,质量检测靠传统方法。
创新能力低。被调研小微企业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其成立或是原来从事某一行业,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和技术,自己独立出来成立企业,或是借助和挂靠亲属、朋友资源成立。企业业主本身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都较低,加之缺少技术引进与研发投入,必然会导致产品更新换代滞后市场需求和低水平管理并存状态。在实践调研中,即便是订单量较多的企业,也只是在享受政策实惠,科技含量、创新力、管理水平等普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融资效率低,无法改变甚至加剧“贫血”程度
诸多研究认为“融资难”是掣肘小微企业的主要问题。而本课题组根据调研认为并不仅仅是融资难,*主要的是融资效率低。这种“一难一低”体现在融资渠道窄、融资程序复杂、金融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弱等诸多方面。
融资渠道窄。从理论分析,小微企业融资有对内融资和对外融资两种。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公司债发行准入限制,小微企业只能选择对内融资为主。从对内融资结构上看,资金来源有银行借款、民间借贷、职工内部集资等方式,其中向银行借款是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从实际调研结果看,银行难以满足大多数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贷款门槛高,体现在信用歧视、贷款担保等方面。银行信贷偏重大中型企业,因为无论贷款指标完成情况、信用风险,还是收益,大中型企业都具有绝对优势。对几个大中型企业放贷顶得上多少个小微企业,并且可低风险、高收益地完成全年各项任务。但是并不是小微企业就得不到银行贷款,只要符合银行贷款条件,银行也愿意提供贷款。银行贷款条件是提供担保,是很多小微企业不具备的。实践调研得知小微企业因担保能力不同得到的银行贷款机会苦乐不均,有的企业贷款指标用不完,而有的根本没有。很多企业在银行信贷无望前提下,融资眼光只好转向民间借贷、担保公司和企业内部融资。但这些借贷方式利率通常较高,但在能接受的条件下,起码能及时融通资金。
融资条件有失客观。银行对小微企业直接贷款必须要有资产抵押或担保,而很多小微企业自有资产不足,其厂房与设备一般是租赁所得,而这些又不能用来作为抵押担保;寻求有资产所有权企业或经营较好企业协助担保,一般都因风险担忧而很少达成协议。银行融资条件和融资品种的单一性排斥了很多企业融资。就开封市商业银行2012年支持小微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完成了全年总量目标任务和监管部门“两个不低于”的任务指标,但受益户数仅为587家,仅为小微企业总户数的3.26%。
审批程序繁琐。企业普遍反映银行贷款效率低。即便是符合担保条件的小微企业也不能保证贷款的及时性。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得到,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期间要经过对小微企业调查、论证、上报批准等程序。通常,小微企业订单不具备确定性,订单一经订立,就希望尽快得到启动资金,银行贷款往往不能解“燃眉之急”。这并不是贷款难,而是贷款效率低。
金融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弱。现有银行职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意识,“坐等”和“被动服务”特征明显。所有职员侧重的是贷款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不顾及贷款的对象是否是小微企业,并不在意小微企业承担安置就业、社会稳定等社会责任而特殊眷顾小微企业;另外银行职员业务素质提升空间很大。职员专业化能力不强,没有行业放贷分工,不掌握行业内企业状况,无法对各行业的信用和风险评估。这也是导致信贷人员“惜贷”、“慎贷”、“不敢贷”,贷款难且无效率的关键。
(三)政策绩效差削弱了“注血”的养生扶持功能
政策绩效差的关键在于政策执行质量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税费负担问题。根据财政部2013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本课题组设计了《小微企业负担调查表》,根据该表信息反馈,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要缴纳的税费或“隐形”负担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等;②费、基金,包括教育附加费、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残联基金、工会经费等;③有关部门提供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④罚款和摊派;⑤吃拿卡要等腐败成本;⑥应对各种检查而付出的人员、时间成本等。
在调研中,小微企业税费是否重,并没有较强的社会反应,说明税费重的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普遍反映的问题并不是税费重,而是不合理。“重”注重的是“量”,而“不合理”则体现征收方式和税费与服务的非对称性,但都体现了向小微企业“吸血”的共同特征。(1)执行税收制度随意性大。因税收制度随意性产生了税额同销售额(营业额)呈现非对称性,甚至呈现反方向变动现象。收取“过头税”是随意性又一表现形式。虽然财政部、**税务总局三令五申不允许收“过头税”,但某些地方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仍有“补交税”和“提前收税”等征收“过头税”现象;(2)重复征税。反映*大的是土地使用税。企业在购买土地时已经缴纳一定期限的全部税费,包括土地使用税,但在以后的使用中每年还要分次(期)缴纳,重复征税;(3)收费与服务不对等。体现收费定价过高,服务少或不服务现象;(4)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腐败成本。企业为了应对政府部门的种种检查,往往对政府官员投其所好,行贿受贿,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小微企业很少得到政策优惠。为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地方政府也推出相应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目的是加大对小微企业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财税政策扶持范围小,扶持力度弱,更主要的是体现“人情扶持”特征;认为扶持和鼓励小微企业新产品开发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只体现在“点”的层面上,没有发挥出“面”的功效;政府促进对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和担保等政策效应弱,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不足。这些不同声音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依据财税金融政策及贴息、担保等方式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绩效尚存在改进和提升空间。
(四)政府服务不到位,企业生存环境亟待改善
小微企业体现差异的国民待遇。(1)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待遇不平等。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对小微企业存在歧视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小微企业的重要性。政策服务等都偏向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却很难享受到相同的政策待遇。长此以往,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因政策待遇、服务待遇的非均衡发展,其差距将进一步扩大;(2)本土企业与招商企业待遇不平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本土企业但却享受不到财政税收照顾、零地价、免费厂房等招商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工作重点也向后者倾斜。产生了招商企业和本土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削弱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打击了本土企业发展信心,也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
社会诚信保障不力。社会诚信,包括政府公信力、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三个方面,属于公共物品和公共需求,应由政府保障和提供。但从实践看社会诚信保障不佳。(1)地方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在政策供给方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只凭经验和汇报办事,导致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较差;政策享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形同虚设,倒搅乱了市场环境;一些地方政府“换一个领导换一种思路”、“换一届政府换一套政策”,“新官不认旧账”,政策连续性较差;种种原因,不仅导致政策供给效应弱化,也导致政府信誉下降;(2)企业信誉亟待提升。①小微企业主或者经营者签订合同随意性大。为能得到订单,压低合同价格,夸大产品性能,但在履行合同义务时,产品质量又难以保证;②大中型企业诚信低。有些小微企业直接供货大中型企业。但大中型企业买主对于付款表现不积极,影响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赖账行为,大中型企业买主重新包装,改头换面成立新公司,将原公司债务剥离,转移债务,致使小微企业讨要货款难度大;(3)个人不讲诚信。职工缺乏企业的归属感,跳槽随意性大。小微企业花费了一定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职工,到*后职工却突然离开,加大了企业不必要成本,打乱企业的运营计划。个人信用缺失,这也是小微企业不敢深度培训员工的重要原因,严重掣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针对小微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针对小微企业社会服务,包括融资担保服务、评级服务、咨询服务、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各种服务不能说没有,但名义意义大于实际意义。(1)市场融资担保业务混乱,呈现高利率和非规范化特征;地方财政担保力不足,一方面财政资金属于一次性注资,缺乏补偿机制,担保资金量小,另一方面也缺乏商业化运作模式,不利于可持续运营;(2)咨询和培训服务质量低。有些培训服务只重表面,收钱、发教材、发证,实质性培训不足;(3)政府对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指导服务不够;(4)信息服务供给不足。政府跟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中央、地方政府制定的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小微企业主不仅不能**掌握,更缺少政策内容解读,企业无法用好用足政策效应;小微企业向银行借款融资难度加大。由于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或不存在,银行无法了解企业信息和**判断其财务状况及运营能力,而影响贷款效率;针对小微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流于表面,实际作用不大。
政府整合能力不足,导致同业恶性竞争。政府职能发挥提升空间大。政府对区域内同类行业发展信息及发展趋势预测等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更没有发挥资源整合的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创建等在理论上层面体现居多,实际落实效果不佳。区域内同行企业难以形成集体竞争力,导致区域内同行业企业在面对同一买方客户时,不惜赔本,竞相压价,相互诋毁,甚至贿赂客户,严重扭曲了市场价格机制,搅乱市场秩序。
二、解决小微企业困境的建议
1.提升全员为小微企业服务意识
提高政府对小微企业发展重要性认识。目前,开封市小微企业已达到1.8万余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1%以上,从业人数约50万人,对促进开封市经济发展、服务民生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政府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文件精神,加大媒体或其他途径对小微企业宣传,提升为小微企业服务意识。协同各方,切实可行地制订服务措施,并做好落实。公务员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是提升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体制保证和制度创新。国内外实践证明,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可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打造和完善集“服务意识——服务措施落实——服务保障”于一体的小微企业隐性外部发展环境。
2.政府免费组织培训
无论多大规模的企业发展,关键在人。小微企业主及员工素质高低是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的关键要素。对人才培养和普遍提升员工素质,小微企业需求更显迫切。这种需求并非只是企业自身需求,也是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所以,政府组织和免费培训是必要的。政府应指定学校进行定点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法律意识;培训财税金融等有关政策;提升诚信及社会责任意识;培训银行业务;培训相关技术;培训程序应用知识,譬如,如何查找和运用*新出台的政策信息,有问题应该先找哪些部门,后找哪些部门,或者遇到问题如何通过法律及仲裁途径解决等。
3.建立政企沟通平台,多方面促进企业发展
畅通政企信息平台。在政府网络平台专设小微企业信息窗口。主要展示政府关于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让企业及时获取信息、充分运用信息,据此优化企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思路,实现更好经营;设立网络信息反馈机制。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及时在平台窗口中反映出来。凡是小微企业反映的集中性或普遍性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完善政府信息网络平台的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解决信息问题功能,提高行政效率。
政府要做好小微企业的“红娘”。政府部门要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畅通“企企对接”、“银企对接”、“校企对接”。(1)政府可以分产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话,促进企业间信息交流。帮助分析省内企业间、省内外企业间的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供求状况,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和要素对接。促进企业间经营管理经验的交流。分析讨论产业形势、发展趋势等;(2)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多组织“银企对接会”,一方面让银行掌握小微企业需求,助其研发符合实际的信贷产品,另一方面也帮助企业提供了解银行金融产品机会;(3)帮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人才队伍在不偏废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服务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等支持。帮助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帮助企业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小微企业的认识,改进就业意识,提升创业意识,为将来创业和进入小微企业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4.规范税费
执法人员自身要强化财税法律意识。执法人员自身要严格遵守法律,提升制度人性,保证制度执行系统质量,减少和消除人情税费;加强对执法人员民主监督,保证实现财税法律的公平性。
全部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尽管近年来开封市减轻企业负担成效显著,但仍有20个涉及行政事业收费部门和涉及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部门15个,收费项目多达352种之多。费用缴纳也是其生存环境恶化的一大因素。调查汇总小微企业的共同意愿是取消全部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经营服务性收费。取消全部行政事业性收费理由是政府所有开支都有税收保证。政府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中,各种办公所需也由预算拨付,政府无需向企业另行收费,否则就是对企业的双重压榨。从改革趋势上看,取消全部费用是改革的目标。改革应一步到位,不给趋利部门和个人任何谋取不正当利益机会。
5.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
扩展融资渠道。借鉴德国对应设立小微金融机构,针对性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经验。细分化银行业务,专门开设小微企业服务窗口,实现银行业务纵向专业深化;尽快制定法律政策鼓励民间借贷市场发展,如企业间的相互拆借合法化;鼓励组织协会或商会,允许协会或商会内部融资。因为每个小微企业的生产周期有所差别,商会会员可以通过协会或商会组织,了解到不同行业企业的淡季和旺季,谁有项目,谁有闲钱,不通过银行就能很好的将闲置资金盘活,浙商协会就是很好例证;鼓励证券市场融资。对符合和基本符合证券市场融资条件的企业,要推一把,促进其技术提升和发展阶段跃进。
提升银行业务人员专业化能力。建立“专业化”贷款模式。将银行业务人员实行专业定位分工,专业分工人员不仅要懂得一般的银行业务,而且还要对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状况有所了解,能够对该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自身素质及发展前景做出判断,将部分资源要向小微企业倾斜;*大限度地提供免担保的人性化贷款。改变根据一些硬性指标进行机械式判断模式,实现以企业的软硬实力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模式,会起到很好的社会效应。德国的IPC技术就是一种专业化的依据企业软实力评估的贷款指标体系;专业化催生出信贷管理的差异化。专业分工人员根据小微企业行业发展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要素实行差异化管理,如利率差异化、贷款审批权限差异化、审批流程差异化、抵押差异化等,增加信贷灵活性和信贷效率。
以扩展信贷产品松绑融资条件。目前我国银行融资条件单一且机械,无法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要,应加大信贷产品研发,如部分商业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一对多担保贷款”等融资产品推广,很大程度地放松了融资条件。另外“信誉担保贷款”等人性化融资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可实现银企共赢。
建立小微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放宽了风险贷款“容忍度”。但银行也是企业,降低风险,稳定取得收益是企业目标。建立小微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可建立内外两种风险补偿模式。一是政府根据贷款金额,按照一定比例贴息的外部风险补偿模式,对银行增贷,采用累进贴息率的促进补偿模式,鼓励银行增加放贷规模;二是银行内部按照利率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补偿基金的内部补偿模式,可提升信贷风险承受能力。
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现在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根据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开展了小微企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成立服务小企业的专营机构——小企业信贷部,并对部分支行授权,自主办理信贷业务。组成三人审贷小组,对审批实行限时服务,简化了审批程序,使企业在一周内甚至当天就可以获得贷款。这种绿色通道应予以推广。
6.继续政策扶持,持续向小微企业体内“输血”
继续政策扶持是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要处理好六种关系,一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应以市场机制为主;二是政府输血保命与自身造血机能恢复的关系,要以自身造血体能恢复为扶持目标;三是普惠性与针对性关系。政策要考虑普惠性,但更应注重针对性。因为有限资源空间配置只有在*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才能体现真正效率。对转型升级意识强、科技创新能力强、阶段跨越、融资有望市场化的小微企业应重点扶持;四是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关系,发挥政府资源杠杆效应和诱致功能,以*大限度地调动市场资源为主;五是公共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应根据需求性质确定资源配置主体和规模。基于这些关系,政府可供参考的供给政策和政策要素内容
7.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小微企业合宜的成长环境
规范和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信用评级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创立企业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融资担保服务可借鉴德国经验。(1)建立一套完善的融资担保评价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事前风险评价。构成评价体系的主要因素有企业财务状况、发展前景以及企业信用及违约记录,是否担保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突出人性化特点;(2)设立风险分担机制。政府、担保机构与具体贷款银行按一定比例分担贷款风险;(3)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给予支持。
扩展网络平台效应,组织专家团队个性化服务。小微企业对于信用评级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也有客观需求。政府和一些部门试图设立中小企业省级网络平台和“窗口平台”,以满足各项服务职能,但从实践看,效果并不好,关键原因在于平台内容的实用性不高,没有对应的专家进行个性化服务。但依托该平台充实完善平台内容,设立专家团队进行个性化服务着实是提升服务质量,营造合宜服务环境的切入点。
8.完善企业信息平台,促进小微企业生长环境合宜化
信息平台职能在于信息对称,其功能是为评价和考核监督提供依据。(1)依托社会反应考评政府及职能部门绩效。依托网络设立政府和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平台,顺畅社会反应通道。对政府及职能部门人员掣肘小微企业问题要及时查处,追究责任。对开展工作好的且企业满意度高的部门给予褒奖;(2)依托网络持续动态反映企业负担状况。政府可设立小微企业负担监测点,研究建立企业负担指数评价体系,跟踪监测分析并发布企业负担状况。建立“企业负担反馈、原因分析与解**策”于一体社会机制。当企业负担重的时候,分析是正当原因,还是非正当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问题,还是政府及职能部门问题,提出解**策;(3)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信用评级依据不仅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还款记录、缴税记录、雇佣人员状况,还包括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影响及社会认可度等指标。建立政府及职能部门、银行和社会的联合信息平台,建立财税支持、融资与社会反应的关联;(4)依据为中小微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一方面根据中介机构的服务态度、提供的服务产品及服务结果研判其存在的必要性。政府要及时利用媒介公布其相关信息,以供市场主体选择。另一方面对服务质量低的,政府要评价其存在的必要性,建立退出机制;(5)建立劳动者电子档案制度,维护小微企业利益。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弱,急需**人才加盟,但现在却陷入培养人才和人才频繁跳槽的困境。小微企业好不容易将人才培养成型,但却不知何时就跳槽到另一企业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对小微企业无疑是不公平的。建立人员稳定机制是必要的。可以先从建立大学毕业生电子档案开始,将劳动者入职、离职及理由记录在案,一方面可以限制劳动者频繁跳槽,稳定企业人才,增强企业预期,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可促使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中慎重选择,在岗位上工作踏实认真,增加员工的归属感。现在**鼓励大学生到小微企业工作并出台相关规定,如果人才稳定机制不能得到落实,吸纳大学生就业效果也一定不会明显。
民建开封市委《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调研》课题组
执笔人:孙世强
研究成员:章森、张少茹、高林青、魏 瑾
2013-3-19